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

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

admin 2025-04-20 客户服务 65 次浏览 0个评论

本文目录导读:

  1. 月球"水之谜"的世纪探索
  2. 发现背后的技术突破
  3. 改写月球演化史的科学意义
  4. 开启月球资源利用新时代
  5.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天文学》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宣布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首次发现天然存在的分子水,这项发现不仅改写了人类对月球水循环的认知,更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和深空探测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标志着中国在月球科学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


月球"水之谜"的世纪探索

自阿波罗计划带回第一批月岩样本以来,科学家们始终在寻找月球存在水的直接证据,早期的光谱观测曾暗示月球表面可能存在羟基(-OH)结构,但始终未能捕获真正的H₂O分子,直到2009年,NASA的月球陨石坑观测与遥感卫星(LCROSS)在月球南极撞击实验中检测到水冰信号,才正式拉开现代月球水研究的序幕。

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

中国嫦娥五号任务作为44年来首个成功返回月球样本的探测计划,其采集的1731克月壤来自风暴洋北部的年轻玄武岩区域,这个区域形成于约20亿年前,比阿波罗样本年轻10亿年以上,研究团队采用微区红外光谱、纳米离子探针等尖端技术,在月壤颗粒表面检测到浓度高达120ppm的分子水,其中部分以包裹体形式保存在玻璃质熔融物质中,这种独特的赋存状态为研究月球水的来源与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发现背后的技术突破

此次突破性发现建立在多项自主创新技术之上,研究团队研发的"纳米离子探针水含量定量分析技术",能够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对直径仅30微米的月壤颗粒进行三维立体扫描,空间分辨率达到50纳米级别,通过对比不同赋存状态水的氢同位素组成,科学家首次证实月球水同时存在太阳风注入和火山活动释放两种来源。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部分钛铁矿颗粒表面观测到由太阳风质子注入形成的水分子层,这种表面水的生成效率可达每平方厘米每秒2×10¹³个水分子,意味着即使在极端干燥的月面环境,太阳风与矿物表面的相互作用仍在持续产生"再生水",这一发现为解释月球水的动态平衡提供了关键机制。


改写月球演化史的科学意义

分子水的确证发现对月球科学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理论认为,月幔极度贫水(含水量<1ppm),但本次在月海玄武岩中发现的原生包裹体水暗示早期月幔可能含有更高水分,通过建立水含量与岩浆演化模型,研究团队提出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活跃的火山脱气过程,这些挥发分可能通过"冷阱"效应在极区永久阴影区积聚,形成现今观测到的水冰沉积。

对水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还揭示了地月系统的演化关系,月壤中检测到的D/H比值(δD=-830‰)显著低于地球海水,却与某些碳质球粒陨石高度吻合,这为"大碰撞说"中忒伊亚星体的物质组成提供了新线索,科学家推测,月球可能在形成初期就通过吸积富含水的小天体获得了原始水资源。

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


开启月球资源利用新时代

此次发现对载人探月工程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研究显示,1吨月壤中约含120克水,若采用新型热提取技术,可在月面实现水的原位利用,结合月球两极的水冰储备,未来月球基地的水资源供给将突破"从地球运输"的传统模式,更关键的是,水分解产生的液氧和液氢可作为火箭燃料,使月球成为深空探测的"加油站"。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启动"月球水冰开采模拟实验",计划在2025年前验证微波加热提取、太阳能电解等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正在研发"月球水循环监测系统",该系统将搭载于嫦娥七号探测器,对月球南极的水分子迁移进行实时观测。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这项成果引发国际科学界强烈反响,NASA行星科学部主任詹姆斯·格林评价:"中国团队打开了一扇理解月球水的新窗口",欧空局已提议建立"月球水数据库",共享各国探测数据,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团队发现的纳米级水膜保存技术,为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中的挥发性物质保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随着嫦娥六号、七号任务持续推进,以及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的启动,科学家计划构建完整的月球水分布图谱,下一步研究将聚焦三个方向:解析月球内部水的地球化学循环路径、开发高效水提取工艺、探索水分子在月尘带电环境中的特殊行为。

转载请注明来自山东泽盛丰新管材料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